60公分的樓梯是不是太窄了

60公分的樓梯確實相對來說會稍微窄一點,但是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窄,基本上人的肩寬尺寸差不多也就是60公分左右,腳下行走的寬度根本達不到這么寬的比例,所以說你會在感覺上來說稍微窄一些,但并不會太窄。

如果是在設計的時候受空間限制的影響,沒有辦法使這個樓梯的寬度擴大一些,那么勉強的去選擇60公分的單跑樓梯也是可以接受的,畢竟沒有辦法去解決問題嘛。

2021-04-26
60公分的樓梯確實偏窄,尤其是如果需要頻繁上下樓的話。一般來說,樓梯的寬度應該至少在80公分以上,這樣能保證人們上下樓時的安全和方便。如果空間有限,可以考慮選擇更為緊湊的設計,比如螺旋樓梯,但仍然要保證使用舒適性和安全性。如果你已經(jīng)有了樓梯設計,建議咨詢專業(yè)的裝修師傅,確保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美觀和實用的空間規(guī)劃。
2024-07-27
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,60公分的樓梯有點窄,但是當你走上去的時候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其實也差不多,可以行走。不過我個人建議設計樓梯時最好還是稍微寬一點,一般情況下,樓梯的寬度是在70厘米到80厘米之間。

在設計樓梯寬度的時候,一定要取決于空間的大小以及家里人的身體數(shù)據(jù)來進行設計,當人走上樓梯的時候,要保證肩部左右兩側位置有一定的空間,如果自己拿不準數(shù)據(jù),最好找一個專業(yè)的設計師過來幫忙一起測量,一起商討。
2021-07-09

我覺得60公分的樓梯在理論上來說是可以被接受的,但是不得不說,這樣的寬度確實是比較窄,畢竟我們?nèi)嗽谧邩翘莸臅r候要保證樓梯的寬度和我們的肩寬差不多,而肩寬基本上都是在60多公分以上所以樓梯只有60公分的寬度就會顯得比較窄。

當我們?nèi)俗咴谶@個樓梯上的同時,需要保證肩部左右兩側位置有一定的空間,所以當樓梯的寬度和肩膀的寬度相等時,就說明這個樓梯太窄了。

2021-06-07

60公分的樓梯已經(jīng)相當不窄了,要知道一個入戶門的距離就差不多這個尺寸所以樓梯60公分是足夠使用的。當然如果你覺得特別的窄,家里的空間又比較大,那么你可以將這個樓梯的尺寸擴大一些,只要裝修預算充足,而且施工的地方能夠滿足條件就可以了。

個人覺得家里是復式的那種房子用60的尺寸正好,裝修樓梯的時候最好是選擇那種比較好看的模板,比較好看的那種扶手,這樣整體的效果肯定也會不錯。

2021-05-13
從視覺上來看是稍微窄了一點,還有就是60公分的樓梯,我們實際在上下樓的時候也會感覺到比較擁擠,正常情況一下樓梯的寬度應該是不小于70厘米到80厘米左右的。
如果說因為空間的原因導致不得不定制60公分的樓梯,那么在定制樓梯的時候可以選擇單跑樓梯,這樣就能夠很好的去解決比較擁擠或者是太窄的情況,除此之外大家也可以考慮設置成旋轉樓梯,旋轉樓梯也不是特別的占地方。
2021-04-30
相關問題
樓梯寬度60公分可以么
樓梯寬度60公分是可以的,但可能會比較窄。一般來說,住宅樓梯的寬度建議在80公分以上,這樣可以更好地確保上下樓時的安全與舒適。如果家中常有多個人同時使用樓梯,建議考慮更寬的設計。同時,要注意樓梯的踏步設計,確保符合相關的安全標準。如果條件允許,適當增加樓梯寬度會更好。
房子前面高出后面60公分的樓梯怎么設計
對于房子前面高出后面60公分的樓梯,設計時可考慮以下幾點: 1. **樓梯數(shù)量與形式**:可以選擇設置一組直線型樓梯,如果空間允許,也可以設計為彎曲或L型樓梯,增添美觀度和實用性。 2. **坡度設計**:樓梯的坡度應根據(jù)人流量和安全性進行設計,一般建議坡度控制在30°-35°之間,確保上樓和下樓時的舒適性。 3. **踏步規(guī)劃**:踏步的高度應統(tǒng)一,通常踏步高度在15公分左右,踏步深度應在30公分以上,避免踩踏不穩(wěn)。 4. **扶手設置**:為了安全起見,建議在樓梯兩側設置扶手,扶手高度一般在90公分左右,使用較為安全。 5. **材質(zhì)選擇**:樓梯材料可以選擇防滑的瓷磚或木材,既美觀又能增強安全性,避免滑倒。 6. **照明設計**:在樓梯處增加足夠的照明,確保夜間行走的安全,也可以采用LED燈帶,提升樓梯的整體美觀。 如果您需要更加詳細的設計建議,可以訪問齊家網(wǎng)獲取更多專業(yè)的裝修設計方案和靈感。
我家過道頂部是樓上樓梯有60公分左右咋吊頂才能看著美觀些
要讓過道的吊頂看起來美觀,尤其是樓上樓梯突出部分,你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方案: 1. **層次設計**:可以通過不同高度的吊頂來創(chuàng)造層次感。將樓梯區(qū)域吊頂稍微降低,形成一個小的弧形或斜面,這樣能讓視覺效果更豐富。 2. **運輸燈光**:在吊頂上設計嵌入式燈光或軌道燈,這樣不僅照明效果好,還能突出吊頂?shù)拿烙^性和輪廓。 3. **選擇合適的材料**:可以使用輕質(zhì)的石膏板或鋁扣板,這些材料不僅輕便,造型豐富,且便于后期維護。 4. **顏色搭配**:選擇亮色或者淺色的吊頂,能有效拉伸空間感,還能與墻面形成對比,顯得更為寬敞。 5. **裝飾條**:在吊頂上添加一些裝飾條,如線條或者簡單的型材,可以增加美觀度,打造出更具現(xiàn)代感的風格。 這樣設計的吊頂不僅美觀,還能體現(xiàn)出你的個性品位,提升整個空間的檔次。
樓梯為什么這么貴?什么樓梯好?
樓梯的價格通常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。首先,材料的選擇非常關鍵。木質(zhì)樓梯、鋼制樓梯和混凝土樓梯的成本差異顯著。其次,樓梯的設計和工藝也會影響價格,復雜的設計和精細的工藝使成本提高。再者,安裝費用也是一項不可忽視的開支,特別是需要定制的樓梯,安裝費用會更高。此外,品牌和售后服務也是影響樓梯價格的重要因素。 至于選什么樣的樓梯好,這要根據(jù)你的實際需要來決定。木質(zhì)樓梯給人溫馨感,適合家居環(huán)境;鋼制樓梯則更為堅固耐用,適合現(xiàn)代風格的房子;而混凝土樓梯則穩(wěn)定性強,適合公共場所??偟膩碚f,挑選適合自己風格和預算的樓梯是最重要的。
我們是公用樓梯,墻靠我這邊,樓梯空間算我的嗎
關于公用樓梯的空間歸屬問題,通常需要根據(jù)小區(qū)的物業(yè)管理規(guī)定和相關法律法規(guī)來決定。一般情況下,樓梯作為公共區(qū)域,屬于小區(qū)所有,而墻體靠你這邊的部分也可能屬于公共區(qū)域。不過,如果你有特定的裝修需求,可以向物業(yè)咨詢,了解相關規(guī)定,并了解是否可以申請使用權益。
橡木樓梯和橡膠木樓梯有什么區(qū)別?
橡木樓梯和橡膠木樓梯在材質(zhì)和性能上有幾個顯著的區(qū)別: 1. **材質(zhì)來源**:橡木是來自橡樹的木材,通常質(zhì)地堅硬,紋理美觀,適合做高檔家具和樓梯。而橡膠木則是來自橡膠樹的木材,經(jīng)過加工后,使用較為廣泛。 2. **硬度和耐磨性**:橡木的硬度較高,耐磨性好,因此在日常使用中不易受到磨損。橡膠木相對較軟,雖然足夠用于樓梯,但耐磨性較差,需要更好的保養(yǎng)。 3. **價格**:橡木通常價格更高,屬于中高檔木材,而橡膠木的價格較為實惠,適合預算有限的家庭。 4. **環(huán)保性**:橡膠木是再生樹種,其使用更符合環(huán)保標準,而橡木的采伐需要注意 sustainably 采伐的問題。 5. **外觀**:橡木的紋理粗獷自然,顏色多樣,適合各種風格的家居;橡膠木紋理相對平滑,顏色較淺,簡約時尚,更適合現(xiàn)代簡約風格。 總結來說,選擇橡木樓梯還是橡膠木樓梯主要看個人需求、預算以及家居裝修風格。如果追求質(zhì)量和耐磨性,橡木可能更適合;如果預算有限,橡膠木也是不錯的選擇。
大理石樓梯適合用在哪,樓梯用什么材料好?
大理石樓梯主要適合用在高檔住宅、別墅、酒店大堂等場所,因其具備優(yōu)雅的外觀和良好的耐久性,能夠提升整體空間的檔次感。 在選擇樓梯材料時,可以考慮以下幾種: 1. **木材**:溫暖自然,適合營造溫馨家庭氛圍,需定期保養(yǎng)。 2. **混凝土**:堅固耐用,適用于工業(yè)風和現(xiàn)代簡約風格的裝修,具有很強的承重能力。 3. **金屬**:不銹鋼或鋁合金材質(zhì),適用于現(xiàn)代和極簡風格,可與玻璃搭配,增加通透感。 4. **瓷磚**:防滑性好,樣式豐富,適合各類風格,不易損壞。 總體來說,選擇樓梯材料時要考慮美觀、耐用性以及維護的便利性。
樓梯什么顏色好看?樓梯顏色怎么搭配?
樓梯的顏色選擇主要與整體裝修風格和個人喜好有關,以下是一些搭配建議: 1、明亮色系:如果家里的裝修風格偏現(xiàn)代簡約,可以選擇白色或淺灰色,這樣可以讓空間顯得更寬敞明亮。 2、自然木色:如果喜歡自然或田園風格,選擇原木色的樓梯可以增添溫馨感,容易與其他木質(zhì)家具搭配。 3、深色系:深色如深咖啡、深灰等,適合工業(yè)風或現(xiàn)代風的家居,給人一種穩(wěn)重感。 4、對比色搭配:可以考慮將樓梯的顏色與墻面或扶手形成對比,例如淺色墻壁搭配深色樓梯,增強視覺層次感。 在搭配時,建議選擇與地面材料相協(xié)調(diào)的顏色,保持整體風格的和諧美觀。

裝修要花多少錢?
10秒測算報價

裝修總價
免費獲取裝修報價明細

滬ICP備13002314號-1 滬B2-20170342 組織機構代碼證:66439109—1

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協(xié)會信用評價中心網(wǎng)信認證 網(wǎng)信編碼:1664391091 舉報電話:400-660-7700

齊家網(wǎng) 版權所有Copyright ? 2005-2025 m.orlandonightly.com All rights reserved